外酥內軟,一個麵包享盡兩種風味,不管在台灣還是日本,一直都很受歡迎♪
味道跟哈密瓜完全扯不上關係的哈密瓜麵包,跟台灣的菠蘿麵包一樣,都是因為外形而取其名的麵包。 哈密瓜麵包跟波蘿麵包很相似,不過台灣大多在表皮塗上蛋汁在烤,裡面也很喜歡包奶酥。
一直以來,都覺得這麵包沒什麼特別。但在深入學了甜點後,發現要把對於溫度要求完全不同的餅乾皮跟麵包麵糰加在一起,還真需要點功夫呢! 這次的食譜表皮甜度不夠,就不分享食譜了,純分享作法的實驗。
有作麵包的都知道,最終發酵(除了法國麵包等數種特別麵包) 幾乎都是控制在30~35度。然而,這樣的高溫會導致餅乾皮裡的奶油溶出,以致口感不夠酥脆。另外,餅乾皮跟麵包恰當的烤溫・時間也都不一樣,要如何才能將這兩樣結合又要能不失美味呢? 我也不知道 T__T
自己的直覺是,將餅乾皮鋪在麵包上,進入30度以上的最終發酵,應該會影響口感,所以在此作了實驗。一半(下圖左)是整完形就鋪上餅乾皮,作最終發酵,另一半(下圖右)則是等麵包做完最終發酵後,入烤箱前再蓋上餅乾皮。
雖然差異很微小,但由上圖可以看出,鋪上餅乾皮會影響發酵,所以(左邊)個頭比發酵完再蓋上餅乾皮(右邊) 的小一點。只不過,發酵完的麵包很脆弱,為了避免弄傷麵糰,蓋餅乾皮時無法整圓,外形(右邊)就會稍微醜一點。
出爐後的麵包,蓋上餅乾皮一起發酵的(上圖),表皮裂得比較嚴重,口感也較不酥脆。
發酵完再蓋上餅乾皮的(上圖),表皮沒爆裂,口感也酥脆。
雖然只有些微,但還真的是有差異。如果想要有鬆軟麵包+酥脆外皮,感覺發酵完再蓋餅乾皮會好一點。(當然,餅乾皮要冰在冰箱保存)。只不過,看了大部分的食譜,都是整形完就覆上餅乾皮一起做最終發酵,想必抓到適當的溫度跟時間,還是可以很好吃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